大概 2000 年之前,世界医学界一起讨论了一个话题:群体性方案和个体性方案哪个更优?最后的结论是个体性方案更优更先进。通俗点解释,所谓的群体性方案是指一个症状大家共用一个方,个性性方案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症状开不同的方。
我一直认为,群体性方案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工业化时代催生的一种快速满足大众需求的方案。哪怕在今日,群体性方案仍然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大的方案,以致于医院人满为患。一个普通的感冒,100 个患者去社区医院看诊,医生几乎都会在必要的检查后开出一样的西药,而且这些西药受制于医院的入库药品,以致于形成了 100 个患者的感冒都用那几种西药。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方案,实际效果也会因药物而产品迥异。当然,这也是医药行业在面对大众大量医药需求时的一种解决方案。
相对于群体性方案,个性化方案因人施策和效果显著比群体化方案更为优秀,但因专注于个体,因医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导致无法面对大量的患者。而且,个性化方案因医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待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人,因此可以将服务做到极致。另外,因服务患者数量的减少并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方案,导致个性化方案的价格远远高于群体性方案。这些特点对于患者是不得不考虑的。
从医学界回到法律界,法律服务行业的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产品也是律师给予市场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司法部印发了《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为充分发挥司法统筹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基层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功能,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村(居)法律服务,提出让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老百姓身边,法律普惠全覆盖等惠民利民保民工程,使得法律服务从精英化快速迈向平民化,对满足日益增长的普惠型法律需求,使得法律服务行业出现了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产品。
法律服务行业出现的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产品,使得法律服务的价格也出现天差地别。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提供基础标准化的法律产品服务和法律顾问服务,价格从 19800 元/年到降至现在 3999 元/元的法律顾问服务,主要聚集在合同起草、审核;劳动用工、制度规范的建立;应收账户的催收;商标注册、转让等业务上。这些基础的法律服务也与普通大众最为紧密的业务,量大而杂,而律师事务所数量又有限,所以第三方法律咨询公司也加入到这一市场,促进基础法律服务的充分竞争。
相较于法律行业的标准化产品,法律行业的个性化产品也在快速提升。笔者多次遇到,同样的一件建设工程法律事务,有的律师收费 20000 元,有的律师可以收费 100000 元,优秀的律师开价 500000 元,客户也愿意支付。知识产权也是如此,刑事辩护更是天差地别。一件刑事辩护法律服务,一般收费为 30000-50000 万,而优秀的刑辩律师收费起步 1000000 元。足见法律服务市场价格天差地别,客户能获得的法律服务质量和体验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当然,律师个人乃至团队的能力和专业化也是吸引客户采用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现在有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通过裁判文书也得到了印证。这种现象是指通过法律服务得到利益的人群会越来越倾向于再次使用法律服务,一些消费能力较强的的客户甚至喜欢雇佣个人律师作为其常年的法律顾问,在其工商业领域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一些高端业务形成了特定的法律服务市场,类似于海外信托、股权架构、遗嘱管理等等。这些由市场催生的高端白领业务,逐步成为法律个性化产品服务的模板。
这些个性化的法律服务与标准化的法律服务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对两者均有需求,极像开篇中所述及的世界医学界一起讨论了一个话题:群体性方案和个体性方案的选择问题。法律行业的标准化的法律服务产品同医疗行业群体性方案一样,也是工业化影响之后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使得大量普惠型法律服务通过流水化、标准化的向市场大量提供,以满足基础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产品为高端/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它们的特殊需求或者特殊服务,两者均是市场主体对法律服务的特定选择。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法律服务行业的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产品都将长期共存。但我相信,未来个性化的法律服务将成为主流。
在个体服务获取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选择大众服务也是没办法
是的。个体成本确实会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