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的《血证论》与张仲景的《伤寒论》有所别,前者为临床经典,后者为基础经典,言之重心亦有别。
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皆伤寒经方之基础方。仲景《伤寒论》言桂枝汤用语: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观其可知,《伤寒论》观症用药,但未明其义。虽可观照治病,但不知其理。纵观全书,各方证之间,多症的区分细微,不细读慢思难解其意,亦会致选方治病偏离。如桂枝汤与麻黄汤之别在于症是否有汗,稍有不慎即会出错。原因在于很多同类型的病甚至是不同类型的病会有相同的症状。
又观唐宗海之《血证论》,虽言血证,别于杂病,但含理方之义,后世学者易明。吾观《血证论》,多得感悟,后再读仲景《伤寒论》,深得其理,豁然开朗矣。诸多大家言《伤寒论》之六经非《内经》中之六经,实难苟同。
正因如此,后世现大量解说之书。《医宗金鉴》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
我可以用通俗语言解读桂枝汤之药理。人体卫气不足后中风,伤到了太阳经,因太阳经上络头,因此会出现头项强痛并伴随发热、鼻鸣症。那么就需要补足卫气,补足卫气需要利用辛味发散,故用桂枝,又恐桂枝乏力,故佐以生姜行气。然发散之气需要补充,卫气乃胃生而聚气海,故用甘草和大枣和胃生津液。然血载气,气运血,气血乃一物之两面,气动血必动,故用芍药以敛血。如此终成伤寒第一方。
又观少阳病脉证之小柴胡汤。仲景《伤寒论》言桂枝汤用语: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同样,小柴胡汤于《伤寒论》中用药,仅述其症,亦未明其义。其它医书也未见对此方药之解读,对此方也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读。
不同于桂枝汤治外邪,小柴胡汤和内乱。人身之里,三焦是脏腑的总管,身体内乱未达上吐下泄之时,用三焦通达表和里,以济脏腑之乱。柴胡、生姜升清阳,黄芩、半夏降浊火,人参、大枣、甘草养其胃。如此终成伤寒小柴胡汤方。
现医多径言小柴胡治肝,然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其本质是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胃为生血之主,血为肝之所司,胃和肝自清达,原理在此而已。
言明药用理方,方能善用伤寒之功,仅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