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数字网络版权产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与2019年相比,同比增长23.6%,其中十三五期间,市场增长超过一倍,年复合增长率近25%。随着数字版权在体量上越来越大,相应的确权和维权难点问题也不少。
数字网络版权产业结构
结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2020年中国网络版权细分产业市场规模和细分中,网络新闻媒体(占39.23%)和网络游戏(占23.52%)合计占比超过六成。其后依次是网络视频(21.84%)、网络直播(7.23%)、网络音乐(2.81%)、网络文学(2.23%)、网络动漫(2.01%)等。其中十三五期间,网络游戏占比连年下降,视频、直播、网络新闻媒体占比大幅提升。伴随着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版权保护问题突出。如未经权利人许可,对视听作品进行分段裁剪短视频并配上讲解等形式正在日益成为侵犯网络版权的手段,其它形式的侵权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数字版权确权
目前,数字版权确权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作品数量庞大,新作品层出不穷。伴随自媒体的发展,自毁体作品也出现了井喷,海量的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在网络中传播。2020年版权登记突破500万件,作品登记330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70万件。庞大的新作品与有限版权登记数量完全不匹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更是无法计量,衍生的权利归属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
二是确权成本较高,溯源追踪难。版权登记因作品类型不同收费从几百到几千,作者也不会对所有作品都进行登记。另外,由于网络作品发布的便携性,很难对作品发布的作者进行追溯,进而导致无法确定真正的权利人,如果再加上中间人对作品进行改动后再发布的,溯源难度则更大。
三是行政登记模式耗时低效。通常传统的行政登记模式需要准备较大的程序性资料,虽然也是形式审查,但时间成本显然是增加的,而且时效性很差,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通过登记确权。这与网络数字版权的现状完全不匹配,有时候需要对作品进行快速确权、快速存证,传统模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市场也急需一种可以即时存证、认证、侵权监测、在线取证、资产管理工具。
据易观《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的数据,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整体盗版损失规模为60.28亿,同比2019年上升6.9%,盗版已经成为网文行业的“吸血鬼”。无独有偶,另一重灾区是网络视频行业。有人建立了盗版网络视频损失估算模型,通过对盗版视频播放时间估算,造成潜在付费损失和潜在广告展示损失,测算出盗版引发的直接损失为41亿,间接损失达160.3亿,盗版引发的损失已超过行业市场规模的35%,其数额超过“广告+视频增值”收入的50%。
新技术引发的侵权新形态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侵权形式更加隐蔽,监控维权成本也很高。侵权的手段也逐步更迭,从网页+播放器+服务器的最初形式到网页与播放器、服务器分离,过渡到网页、播放器、云存储全分离。另外,一直到目前为止还广泛存在的侵权模式主要体现在投屏模式、盗链模式、网盘模式、资源站模式等。从目前到未来,短视频、直播、内容电商和虚拟现实(元宇宙概念)等将逐步成为主流的新侵权形态。
其中短视频通常是指对影视作品进行非法剪辑、拼接、速看、剧透,这些形式会影响长视频的发展和替代;直播通常是非常传播或使用体育赛事、演唱会、集体活动等等,这块通常是个人侵权为主;内容电商通常是侵权人通过侵权内容吸引用户和流量,并基于流量进行非法直播带货变现。从这些手法上看,版权侵权新形态越来越科技化、碎片化和国际化,这是一个普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