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与“童蒙”

开篇先给我所理解的“灵性”和“童蒙”定个义。本文所述的“灵性”是指一种人所固有的会变化的智慧或慧根,可以理解为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义,或是佛教中“菩提”之含义。所谓的“童蒙”是指对未通世事,可以理解为不知晓人所形成的各种关于经验和知识的童子。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灵性”慢慢减少,那种可以准确预感的能力消失殆尽。为便于理解,举一些例子说明。

早些年,每天晚上都能入梦境,那些梦境也均非现实世界的映射,我几乎每次都可以在梦境中得到启示。特别是一些梦境的事件整体很长,那时因早上设定了起床闹钟,均会被中断。但只要我想继续前一晚上的梦境,我可以在前一天的梦境接续下去。回忆那时候的梦境之多,写多本小说的素材也绰绰有余,可惜那时没有这种意识。后来一段时间希望晚上不要再做梦,这一想法让我保持每天晚上空白无梦,持续了大概 2-3 年。直到有一天,我懂了些梦的价值,我又希望每天晚上进入梦境,虽然也可以进入,但并非每天都可以,而且无法续接,甚至梦的内容和质量远非早期能比。

又早些年,只要我对某事专注到一定的程度,脑子就会突然给我非常强的预感,结论非常明确的那种。事后也一定会得到验证,那时我都觉得非常神奇,而且到一些地方,脑子里经常的会出现这里似曾来过的画面,只是很难想清楚是什么时候来过。这种感觉一言难述。甚至“法考”我也是靠这种感觉考出来,考前没看过任何一个法条,这么说或许很多人不会相信。既然是“灵性”的东西,我也不需要别人相信。

现在,“灵性”的减少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第一是灵感少了,第二进入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第三预感几乎消失。这种情况似乎是从律师执业开始的,或许是界入人的纷争太多,俗事困扰心性,导致“灵性”减少。毕竟代理这事,既需律法,也需要有立场的。只要有立场,心性可能就会倾斜。但我回想,似乎也并未做无理之代理或是善尽天良之事,而且也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案件中。我在“如我在诉” — 从交通事故到刑事辩护的实践 一文中曾经提到:“我一直都认为,律师在案件中代入感不强是很难办好案件的。”,我是赞成律师有代理感的,是一种“如我在诉”的状态。我猜,或许是“代入感“产生了“如我在诉”的状态,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纠纷漩涡。

再说“童蒙”,“灵性”和“童蒙”是一对子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的“童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退去,人的“灵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退去。只是两个退去的方向不同罢了,“童蒙”是正向减少,“灵性”是逆向减少。一个人的“灵性”,在中青年之前最好,长大了“灵性”反而慢慢消失了。“灵性”与“童蒙”事实上应该是一致的,“童蒙”之蒙时,“灵性”或为最高,只是那时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沟通交流。

有朋友说,律师、医生和命理这几个职业是很特殊的职业,都要求界入改他人之命,改他人之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因果,要特别慎重接触这些行业。有一朋友的爷爷,明清时期通晓命理和医学,他有两个儿子,但命理一个不传,不希望他们学习这个行业,甚至医学也只传给了一个孩子,不希望另一个孩子传承这门技术。我问缘由,也说担心界入他人因果过深。有次我在东阳参观古建筑“卢宅”,这家人风光了600年,仔细看他们的传承发现,其中 10 代大盛中大致有 7 代是学习易理的,这也是比较神奇的地方。

我在想如何找回那些失去的“灵性”,回逆初时的“童蒙”,可不知从何处开始。

《“灵性”与“童蒙”》上有10条评论

  1. 人到中年杂念丛生,身边的事情就像线头缠在身上,人的灵性自然被这些负担束缚。不说命里这种虚的,只是从日常生活观察,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神清透目光盈盈,行走之间身心轻盈,都是灵性外发。三十多四十多的人,眼神浑浊面目可憎,都是被社会的俗气浸染。除非是三四十对不结婚不生孩子,日常也是独来独往的逍遥人,一眼望去,还是一眼灵气四溢。 博文说的各种感觉我都经历过,包括一些梦境,但是到现在我只觉得自己前三十年是一场颠倒大梦,那个少年青年的轻灵过往,忽然变成了一个中年人的梦,梦醒之后,我又回到了这让人讨厌的恶臭红尘,不能自己。

  2. 蒙卦 亨
    堂弟有用此字,还有堂弟单字横,上学后觉得不妥,改成亨
    需卦 光亨
    两卦解释里面也都用到了亨。

    1. 谢谢,这层关联,倒让 “蒙需” 二字更添几分意趣了。
      蒙需二卦,以 “亨” 相贯,图个“蒙时守正、需时存孚”,而自会水到渠成矣。

回复 苏三州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